2022年5月18日 星期三

當呼吸化為空氣-只爭朝夕,不負韶華。

想像一下,當你歷經千辛萬苦,將要取得重大的成就,人生從此將是一路坦途時,突然醫生告訴你,你得了癌症而且是末期,你會如何面對你之後的人生?你會不會質問老天為何要對你開這麼大一個玩笑?本書的作者保羅.卡拉尼提,在36歲人生的黃金時段,即將通過神經外科住院訓練,取得專科醫師資格,且其研究也獲得最高榮譽獎項,史丹福等名校紛紛開出職缺,光明的前景在望,在這個時刻,他卻罹患的末期肺癌,當下的心情如他所說的:「就那一句話,我曾經想像的未來,一個即將實現的未來,幾十年奮鬥的終極目標,就此蒸發。」


在這一將其人生摧毀衝擊性核彈級消息下,作者遇到了一個好的主治醫生艾瑪,堅持作者當醫生時的原則,不討論Kaplan-Meier存活曲線,不討論作者到底能活多久,就如同作者當醫生的角色時所說的:


「第一,詳細的統計數據是給研究機構的,不適合醫院病房。...你無法告訴某個病人,她具體在曲線上的哪一 點...我逐漸相信,表達得精確甚於正確,是不負責任的。那些使用確實數字的偽權威醫師(「醫師告訴我還有六個月可活。 」)他們是誰?我要問。還有,他們的統計學是誰教的?」


不給病人肯定性答案是殘忍的,讓病人漂浮在不確定感中,但這是卻帶給病人奮鬥下去的希望,保羅.卡拉尼提因此有一度病情好轉,且完成了神經外科住院訓練,與妻子生下一個小孩,並寫下了本書,我們可說作者一生雖短暫,但其自身想要完成的天命都已完成。其主治醫生艾拉做到作者所認定醫生的職責:


「醫師的職責不是峻拒死亡,也不是使病人回復舊有生命,而是敞開雙臂擁抱生命已經分崩離析的病人及家屬,而且努力使他們重新站起去面對、去弄清楚他們本身存在的意義。」


保羅.卡拉尼提一生扮演了醫生與病人的角色,更以優美的文筆留下紀錄,供我們思考醫病關係,與反思自我存在的意義。本書的譯者在譯本書時,也正在接受癌症治療,其譯後記針對台灣安寧醫療現況,也做了反思,值得一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