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

[讀書心得]上游思維




上游思維是要我們採用類似工程上 RCA(root cause analysis)方式,解決現實生活上的問題,但相對於工程問題來說,現實生活是屬於一個較開放的環境,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,是要有發掘問題的能力,而要做到這點,就需要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,不把生活上的種種現象,當成是理所當然且不可改變的,並且在此現象所產生一連串問題時,能不被對問題的緊急應變侷限主自已的眼光,而堅持去找出此現象的根本原因,從而提出更全面解決方案,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。


不過老實說當你身處在火燒屁股的時侯,要求自已不被眼前的問題困住,去找出問題根本原因是一個很困難的事,而且很多時侯,是制度造成的問題,想要改變是非常困難的,就像本書所舉巴西「原樣生產」運動,由推動到初步有成果就花費十多年的時間,而冰島的「無毒冰島」運動,由施行到明顯有成效也過去了二十年,所以當你處在一個 常常需要到處救火的組織時,與其思考改變組織,另一個選項是轉到另一個有更好制度的組織,不過如果無法跳開這個組織或環境時,具有上游思維,可以較好的協助你去面對問題。


而要找尋問題,解決問題,都需要訂定監測指標,來讓我們瞭解,問題的規模有多大,當進行改善時,改善的成果有多少,如果指標訂錯,可能我們改善時會發現,指標顯示改善了,但問題確沒有解決,甚至反而更嚴重。並且要預防有人操弄指標,造成問題改善的假像,作者提出四個標準,供我們檢核所選指標是否適當:

i.「水漲眾船高」:目標的達成,是否為監測指標所達成,還是另有其他指標,而這指標是否已監測。 ii.不一致測試:此指標是否真的可預測目標的達成。 iii.攋惰官僚測試:如果要造假,如何可以做到。 iv.摧毀最終目標測試:我們所選用的指標,會不會達成了,反而摧毀的目標。

作者也提到,我們可以用INTEL前執行長安迪·葛洛夫的「配對指標」:「一個計量的指標結合另一個品質的指標,避免產生我們所不想要的效應。


有了指標後,要對問題提出改善方案,這時要找到施力點,而要到施力點,必需到第一線去看看問題發生的原因,而不是做到辦公室看報告,而後才能發現解決問題最具成本效益的施力點。提出改善方案時也要注意,避免副作用發生,但這點事實上是相當困難的,因為在開放環境上,想要找出所有的副作用是很困難,所以更適當的方式,是採取循環確認的方式,不斷的觀測檢討與改善。


上游思維要我們在面對問題時,要用更宏觀更系統化的角度去看待問題,並且用合理的指標去規範問題,從而訂出適當的解決方案。個人以前多是在工作上應用,而上游思維這本書,則是推廣應用到個人生活與社會問題上,有系統的改善生活與環境。